【一条方略】蟠龙梆子党建工作图文展示(一) 二维码
22
![]() 坚持党建引领 争做合格党员 ![]() ![]() (配图:党的十六大盛况) ![]() “一份报告”——党的十六大燃起重生希望 蟠龙梆子发展至今已有约30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经过了战争、沉浸、变革的起起落落。1982年解散后,一蹶不振!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蟠龙梆子老戏班子的党员韩克章等同志通过电视观看了这次盛会,深受鼓舞!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牵头组建新的蟠龙梆子剧团。解散多年的团队,燃起重生的希望! ![]() (配图:新组建剧团的排练场地) ![]() 党员“厚脸皮”——为剧团生存而“乞讨” 2002年,剧团重新组建时,辛庄镇下陈村为剧团提供了排练场所。但是老戏班子的戏剧器材与设备已基本损失殆尽,一无所有。为了置办演出所必需的器材,党员韩克章与张佃山等老戏班子的同志共捐献出了四百多元钱,紧接着他们又顶着家庭的压力,村民的舆论,下村到户,挨家挨户上门乞求老百姓给予资金支持。 闲言碎语闻声而起,有人说“有病”,有人说“没闲钱补破笊篱”,还有人说“不要脸”!他们顶着冷嘲热讽,发扬这种“厚脸皮”精神筹到了近千元,购买了锣鼓乐器等最常规的设备器材。 这种“厚脸皮”精神,在2004年、2007年两次剧团面临再度解散的时候,发挥过重要作用。老团长韩克章、张佃山,新团长韩克,曾三次为剧团生存而下户“乞讨”。 ![]() (配图:党员和团长下乡演出时坐车斗) ![]() 坐车有“套路”——党员和领导班子的特殊待遇 2003年春节期间,剧团到周边村庄演出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那时候党员带头开着“小推车”运输重型设备,演职人员背着编织袋、拿着一些小器材步行。 随着剧团的发展,逐步具备了租车的能力,演出时会租赁小面包车或小货车运输,但是往往人员多,车棚装不下。党员韩克章、老团长张佃山、团长韩克带头坐车斗,党支部书记石茂山还曾经多次坐过越野车的后备箱,这就是党员和领导班子享受的“特殊”坐车待遇。 ![]() (配图:2007年剧团最艰难阶段镇党委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 两千元钱——党委政府的“巨额资金”支持 2007年,是韩克接任团长的第4个年头,他立志要重振剧团。可事不随人愿,资金投入与演出收入完全不成正比,他先后把自己打工挣的三万多元钱搭了进去。 剧团演职人员不断锐减,能参加演出的仅剩11人,再次面临解散。万难之际,得到了辛庄镇在任党委书记任启民同志的关注,通过镇党委政府研究,给予2000元资金帮扶,助剧团挺过了难关。 两千元帮扶资金不仅是雪中送炭,对于当时剧团在周边村庄每场100元左右的演出收入而言,更是“巨额”支持。 之后,辛庄镇党委政府又积极协调帮扶了音响、灯光、舞台、服装、道具,无偿为剧团调整出办公和仓库用房4间,为蟠龙梆子生存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配图:影片拍摄现场开拖拉机的场景) ![]() (配图:使用钢城区委宣传部配备的影视器材拍摄现场) 从“拖拉机”到“小轿车”的温暖 2007年底,蟠龙梆子尝试探索影视剧制作。在拍摄戏曲电视剧《养个儿子“不成器”》时受到资金限制,项目难以继续推进。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党员韩克章与韩丰田等老同志,穿着大棉袄,搭着顺路去往钢城的拖拉机,到区委区政府寻求支持。时任钢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李官珊同志听闻剧团为传承传统文化、改革创新发展所做的一切,深受感动。立即与部里相关同志研究,从办公经费调取了两千元钱帮扶剧团,并安排专车将老同志送回了村里。 自此后,区委宣传部高度重视蟠龙梆子发展,先后为剧团置办影视器材、设立扶持资金,推动了剧团一步步发展壮大。 ![]() (配图:穿着局长支持定做的统一服装演出) 局长给团长“送礼”-- 为演职人员买衣服 2008年,蟠龙梆子剧团创作的节目入选钢城区拥军文艺晚会。彩排完成后,时任区文体局副局长的张学波同志,将韩克留了下来,拿出了一个黄皮信封硬生生的塞给了韩克。他语重心长的说:“之前就听说过蟠龙梆子这个农村剧团,这些年做的非常不容易。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了两千元钱,作为一点心意,希望为演员们置办点像样的衣服,正式演出时能够穿着得体,更好的展现钢城农民团队的风采。 这次演出,我们穿着统一的白色衬衣,红色领带,黑色裤子,光彩照人的绽放在了演出的舞台上。 ![]() (配图:老党员带头冒雨爬架子拆舞台) 观众为何冒雨帮剧团装车 2014年夏,在裴家庄村演出时,突然起了风,下起了雨,可观众的热情依然高涨,不少人冒着风雨在看演出。舞台背景布正处在一个风口处,刮的上下来回逛,非常危险。 有几位剧团的同志提议提前结束演出,受到党支部书记石茂山同志的坚决反对。他说:“只要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坚持演下去,中途停止演出,是对观众的极不尊重”。于是他带领党员在后台死死的拉着背景架子,防止危险发生,一直坚持到把演出完成。现场剩余的几个观众,被这种冒风雨拉架子演出的精神感染,一同冒雨帮剧团同志们收拾装完车才离去。 ![]() (配图:党员帮村民修路) 究竟是谁偷偷为“多管闲事”的党员送菜 从下陈村、到侯家台村、北泉村、再到辛庄镇,剧团工作开展到哪,党组织就跟进到哪,力所能及为周边群众排忧解难。 2016年春,在北泉村拍摄电视剧期间,发现村里果农水果滞销。党支部带领党员挨家挨户了解滞销数量,通过请求政府、媒体帮助,联系商家批发等方式,先后为村民卖出了十多万斤滞销水果。 2016年夏,发现村里的几条土路每逢下大雨都被冲毁,无法通行。党支部积极找到棋山管委会反馈问题,得到了2万元的资金支持,党员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参加义务修路,修缮了村中最难走的路段。 2016年秋,发现村里老百姓吃不上自来水,党支部主动联系钢城区水利局协商项目扶持,垫资49000元,动员全体村民出义务工,为95户村民通上了自来水。 在帮助村民的过程中,党员和同志们没吃村民一口饭,没收村民任何物品,村里群众感动不已,总认为无以为报。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当剧组早晨起床后,都会发现大门口放着一些新鲜的蔬菜,至今也不知道是什么人送来的。 ![]() (配图:蟠龙梆子乡村文化孵化园效果图) “山鸡蛋”要孵出“金凤凰” 蟠龙梆子团队多年来东奔西走,缺乏稳定的根据地,引起了市、区、镇党委政府及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反复调研论证,研究助力团队发展的策略。辛庄镇党委政府通过深入研究,为蟠龙梆子团队调整出了占地1000平方米,实用面积800平方米的活动阵地。各级各部门联合帮扶打造以蟠龙梆子为品牌,集乡村影视作品生产集聚地、乡村演播厅、排练厅、电影放映厅、乡村录音棚、乡村人才工作室为一体的“蟠龙梆子乡村文化孵化园”。要把蟠龙梆子这个“山鸡蛋”孵化成为一只光彩耀眼的“金凤凰”。 蟠龙梆子六个学习 ![]() 学信仰——没有信仰和理想的团队就没有生命力,没有造原子弹的精神就做不出好作品! 学胸怀——与对手做朋友、给歧视还笑脸。 学战略——从农村包围城市,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纪律——五不允许。 不允许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拿群众任何东西,破坏群众任何财产!不允许任何人在开展任何工作时饮酒!不允许任何人在任何公共场所吸烟!不允许任何人在不通过组织同意的情况下,承接任何活动!不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活动现场私自外出! ![]() 学宣传——建设组织平台、开展新颖活动、打造舆论高地。 2007年,团队成立宣传工作小组。2013年,成立蟠龙梆子新媒体中心,先后开通官方博客、微博、网站、邮箱、微信、搜狐、网易、头条、百家、企鹅、大风等宣传平台。 组织农民歌手大赛、农民群英会、农民演员海选、民间最强音、十八般舞艺、我不是演员等一系列新颖活动,吸引观众关注量。 农民拍电影、农民拍贺岁片、农民拍电视剧,引起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央视《焦点访谈》、大众日报、山东卫视等各大媒体关注报道,增加了团队影响力。 ![]() 学创新 节目创新 合作创新 传播创新 一、节目创新 随着网络的普及,小品、歌舞各类节目广泛的活跃在荧屏上,传统的演艺方式已很难得到群众认可,演出市场持续低迷。为更好地适应大众口味,寻找生存之计,剧团在节目形式上进行了多元化改革创新。不再局限于表演传统戏,而是以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新人新事为线索,创作了诸如小品《种地不能邪古》,相声《瞎折腾》,歌曲《蟠龙梆子文艺人》,小戏《老来不难》等众多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舞台作品。创新了表演形式,增加了承接演出的数量,演职人员重新焕发了发展团队的信心,使坐以待毙的局面得到改善。 二、合作创新 剧团经济实力差、底子薄,单纯靠拉赞助资金难以维持生存发展。采用创新整合社会资源、借力用力、资源互换的方式,与哈飞汽车合作,获赠价值4万元的货车一辆;将化妆学校、KTV、影楼、培训学校、上岛咖啡等若干本土元素植入进微电影《父亲是个农民工》内部情节或以字幕形式出现,创新购票看影片即送合作单位提供的大礼包捆绑营销思路,实现作品上映后,观众场场爆满的效果。 三、传播创新 2008年,影碟机还是风靡城乡的家用电器。紧跟市场潮流,创新摄制了《养个儿子“不成器”》《装病》等一系列当代影视戏曲作品。通过山东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5000套,在各大集贸市场销售,开创了新的影视产业模式。 紧跟网络潮流,先后制作了《莱芜娘们买苹果》《老头也疯狂》《嘻嘻哈哈过大年》《钓鱼岛style》《莱芜小唠唠》等风趣搞笑的影片,通过优酷、腾讯、爱奇艺、56网、凤凰视频等各视频平台推出,收获了数千万网络观看量,有效的提高了团队知名度和影响力。 ![]() 为党执笔 为党呐喊 为党纪录 ![]() 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党的政策方针创作了《党啊亲爱的党》《今天是你的生日》《科学发展抓农业》《新农村》《计划生育好》《生男生女都一样》《十七大精神到俺村》《王李遇》《计生赞歌》《中国特色领风骚》《拆房之前》《请媒人》《还是一个好》《买化肥》《傻了眼》《好莱芜》《争当志愿者》《栓子出嫁》《老来不难》《返乡》《庄户剧团》《信访主任》《吃醋的老娘》《二妮的山村梦》《俺不是贫困户》《养老榜风波》等众多具有时代意义、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 ![]() 围绕重要节点、重大主题,组织策划参加过十七大精神文艺演出、两新工程文艺巡演、抗震救灾义演、大爱莱芜守望家园文艺晚会、感恩90年系列活动、军民同乐文艺汇演、乡土文化下乡、文化进山、计划生育送戏下乡、送戏进敬老院、红歌会、元宵节文艺晚会、老少同乐文艺汇演、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巡演、新春文化下乡活动、消夏文艺演出、助力精准扶贫、千场文艺走基层、十九大精神送戏下乡等众多文艺活动。 ![]() 团队进军影视产业后,不再仅仅局限于通过舞台形式去宣传党的方针,更注重用影视纪录反映重大主题。先后推出了“四德工程”主题微电影《父亲是个农民工》《养老榜风波》《十五的月亮》《全家福》;党员工作主题微视频《信访主任》《忠厚传家》《吃醋的老娘》;基层党建主题电视连续剧《二妮的山村梦》;精准扶贫主题电影《俺不是贫困户》;大型纪录片《老战士风采》。 蟠龙梆子剧团党支部 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