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专题报道蟠龙梆子走上大舞台的故事

 二维码 37
作者:蟠龙梆子新媒体

微信图片_20240606112754.jpg

64日,济南日报6版“一周演艺”板块以“蟠龙梆子 小剧种走向大舞台”为题,报道了蟠龙梆子走上大舞台的故事,共计1739字。


附全文:


蟠龙梆子 小剧种走向大舞台



 破解三钱困境

  七八岁时,韩克喜爱上了蟠龙梆子这一传统戏曲,也眼看着戏班多次因无处筹措资金而面临解散。最困难的时候,整个戏班只剩下11个兼职农民演员在苦苦支撑。韩克16岁那年,戏班实在熬不住了,当时的戏班前辈在喝散伙酒的当晚,禁不住老泪纵横。年轻气盛的韩克看不下去了,毅然决然地背负起蟠龙梆子一定要活下去这一重担,如果戏班散伙,可能这门传统艺术就永远消失了。

  韩克要当团长,第一个反对的就是母亲。在韩克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盼望着韩克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可韩克对蟠龙梆子异乎寻常痴迷,以致自作主张担起戏班发展的重任,母亲最后也只能默认。

添设备要花钱,一排练就赔钱,搞演出不挣钱。面对惨淡经营的业余戏班,韩克认为戏班要生存下去,首先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挣钱。为了给戏班挣钱,韩克曾经每天骑自行车往返80多里路,进城干建筑小工。有时为了多挣点钱,加班加点,做完工已来不及赶回家,就睡在硬邦邦的水泥地上。

  好心的乡邻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到心里。经过韩克几年的苦心经营,再加上乡亲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蟠龙梆子戏班开始逐渐走上正轨,队伍不仅壮大了,演出设备也越来越好了,众多自编自演自导的剧目也深受十里八乡群众的喜爱。但窘迫的演出费用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团长韩克的面前。若长此以往,剧团将再次难以为继,到必须作出改变的时候了。

 庄户人也能拍电视

  剧团生存的转机在哪里?2007年底,韩克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拍摄戏曲影视剧。身边不少人甚至亲人都嘲讽他,认为一帮庄户人拍电视,简直是在开国际玩笑。但韩克并没有为此所动,而是开始找专家、教授边请教边调研,并自学摄像、剪辑、音乐制作等技术。

  历经4个多月的艰难怀胎,一部由农民自筹资金、自做导演、自当演员,以韩克和戏班人马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成本戏曲电视剧《养个儿子不成器》杀青。电视剧播出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我们农村人也能上电视啦!”那些个想看韩克笑话的乡邻,也齐齐向他竖起了大拇哥。蟠龙梆子剧种和蟠龙梆子剧团也得到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在韩克及同事们的不断努力下,2016年,蟠龙梆子剧种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养个儿子不成器》的成功,直接带动了蟠龙梆子的复兴。蟠龙梆子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直隶(今河北)一带。它最初是一种民间木偶戏,后衍变成乡民逃荒山东路上的乡土小戏。清中晚期,在博山落脚居住,并以撮头子戏演出为生的韩氏族人迁至今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下陈村,因该村南有蟠龙河绕村而过,撮头子戏改称蟠龙梆子

  蟠龙梆子演员原先一般以男性为主,男扮女装,唱腔阴柔婉转、表演形式浅显易懂,深受农村妇女的喜欢,所以也被村民称作老婆调”“姑子调。而现今的梆子剧团依照文化两创方针,除演出传统剧目外,更擅长用老百姓最熟悉的语言、最喜爱的腔调,来编写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节目,也有更多女演员登上演出舞台。

  走出国门获点赞

  截至目前,剧团共创作各类新时代涉农戏曲作品三百余部,拍摄制作电视连续剧《二妮的山村梦》、院线电影《俺不是贫困户》、微电影《十五的月亮》等上百部影视作品,网络观看量过亿,取得国家电影局龙标的电影已达27部。戏曲电影《吴来朝》在全国公映达一万二千多场,省级非遗贾家洼傀儡戏题材纪录电影《悠悠乡戏》入围澳门国际电影节。《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等媒体都曾作过专访报道,创造了连续14年、26人次走上央视相关频道的奇迹。

  得益于充满新时代中国风貌,兼具浓郁乡土气息的蟠龙梆子戏曲及衍生影视剧的传播,以韩克为领路人的蟠龙梆子剧团,如今已经走上了一条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如今,蟠龙梆子剧团已经从一个仅有11名兼职农民演员的乡村剧团,成长为一家文化影视产业集团。他们积极打造乡村影视基地,建设乡村文化孵化园,运营影视、演艺、庆典、培训多类文化产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共建戏曲文化培训、实习基地,努力成为全国戏曲电影创作生产聚集地。

  随着蟠龙梆子的声名鹊起,剧团创作的戏曲影视作品先后在智利、荷兰、西班牙等9个国家和地区入围国际电影节或参加展映,其中《十五的月亮》被评为中国欧盟微电影展优秀影片,《崖上人》荣获澳大利亚盐湖城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蟠龙梆子剧团实现了从民间小剧团向戏曲影视产业链的转型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