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头版头条专题报道蟠龙梆子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故事

 二维码 13
作者:蟠龙梆子新媒体

微信图片_20240614085107.jpg

614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以《蟠龙河上梆子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钢城样板”》为题,报道了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共计1746字。


附全文:


蟠龙河上梆子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钢城样板”

入夏,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下陈村的文化广场热闹起来。春风和煦好时节,芽苞萌动漫山坡,驾车驶向扶贫路,志要枯枝结硕果……”夜幕下,蟠龙河上梆子响,台上戏曲电影《二十二万公里路》演得出彩,台下村民坐着马扎看得入神。

这部影片根据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洪文的真实事迹改编,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蟠龙梆子的形式,再现了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发展乡村产业、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农民电影节推荐影片提名。

影片总导演是下陈村的“80韩克,也是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团长。走进戏台旁的剧团记忆馆,韩克向记者介绍,蟠龙梆子之所以叫这名是因为起源于蟠龙河,这一特色小调脱胎于木偶戏,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和很多小众的地方戏一样,也曾因为观众流失、市场萎缩而陷入困境。作为第七代传承人,韩克接手后,大胆创新,注重贴近乡村、取材现实,将地方戏拍成影视剧,借助互联网平台成功出圈,吃上了流量饭。

到目前为止,蟠龙梆子剧团创作了27龙标影视剧。这都是我们自编自演的作品,这些国家电影局公映许可证,是对我们农民剧团的认可。剧团所有演职人员都是农民,有拖拉机手、养牛户、兽医……平时下地干活,穿上戏服就是深受群众欢迎的蟠龙梆子演员。韩克表示,像《二妮的山村梦》在爱奇艺平台首轮播放4600多万次,带来30多万元收益。

中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来,钢城区加大力度扶持蟠龙梆子,探索通过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培基铸魂,鼓励剧团走出去与高校机构合作,沉下去挖掘培养草根人才,努力突围出圈,先后打造了一批反映脱贫攻坚、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进入城市院线、农村院线、各大网站、海外平台,多次在国外入围电影节剧目,带出了齐鲁文化英才等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也摸索出了戏曲数字化、作品平民化、传播国际化的新路子。

发展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钢城区辛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波表示,蟠龙梆子火起来之后,民风向好,脑袋富起来,口袋也富了起来。文化搭台产业唱戏,因为蟠龙梆子,下陈村有了新戏台

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60万元。走在新建的大棚花田里,下陈村党支部书记韩美告诉记者,作为泉韵乡居齐鲁样板示范区项目中的重点村,今年村里10个冬暖式大棚种植的订单西瓜喜获丰收,而旁边的油菜花田、百合花田不仅可以卖土特产,还能观光旅游。端午节假期第一天,就有亲子研学团慕名而来,戴脸谱、穿戏服在花田拍照打卡。同时,村里还将建设130亩的种苗繁育基地,发展蔬菜种子新产业,联合蟠龙河沿线的4个村,打造小麦良种试验基地、艺术麦田……预计今年集体收入将突破160万元,好戏在后面!

村外两公里,一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黄河流域地方鸡资源活体基因库、巴克夏原种猪、鲁西黑头羊、基因编辑奶牛等项目已陆续投入运营。这是钢城区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的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补齐核心种源对外依赖、种业创新不足、缺乏重大畜禽科研平台等畜禽种业科技攻关的短板,以省市重大项目引领产业振兴,辐射带动周边村庄陆续向育种、育苗方向发展。

寄母山脚下的大沟村依山傍水。当地将李逵寄母的水浒文化故事与万亩海棠园生态资源结合,牵手乡村振兴合伙人,利用特色的闲置农家院改造成民宿,配套咖啡屋、酒吧、餐厅等,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乡村。钢城区将蟠龙河周边下陈村、大沟村等15个村庄有机整合,突出特色,串点成线、扩片拓面,组团打造花开辛庄品牌。此外,通过实施能人回乡工程,200多名在外人才返乡,52名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新农人回到农村,逐步实现文化活起来、文明树起来、村民富起来、乡村兴起来。

围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钢城区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谋划实施涉农重点项目20余个,总投资30余亿元,实现村村有产业、年年有增收,突出现代种业、做大土特产文章、推动农文旅融合,向品牌化、规模化要效益。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抓村连线成片,推动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破解单个村发展资源、空间有限等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全要素协同推进五个振兴,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让老百姓的日子更有戏钢城区委书记郅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