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韩克走进济南市委党校讲述蟠龙梆子团队励志故事

 二维码 22
作者:蟠龙梆子新媒体

济南.jpg

psb.jpg

近日,济南市“中国梦·新时代·祖国颂”百姓宣讲团走进市委党校宣讲,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团长现场讲述团队的励志故事。

psb (1).jpg附:文稿

我和我的乡村戏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钢城区辛庄镇下陈村村民、戏班班主韩克。值此新中国70周年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大家讲述我们这个平均文化水平为初中,曾受到过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的乡村戏班。

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叔叔、爷爷的相继离世,使我12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初中辍学每天骑自行车往返80多里路进城干建筑打小工挣钱贴补家用,逢年过节被家族的长辈拖去村里的戏班唱蟠龙梆子,生活虽然清贫,倒也充满了乐趣。

我16岁那年,还在守望着村里这个小戏班的只剩下了11个人,大家商量着要散伙。那天晚上大家都哭了,三爷爷喝醉了酒,更是泣不成声,哭的像个孩子……

经历过三百年洗礼的蟠龙梆子,军阀混战逃荒要饭的年代能坚守传承,抗日战争烧杀抢掠的年代能死而复生,文化大革命遭遇破坏的年代能改革存活……我坚信,在新时代会更有活力,于是年轻气盛的我接手了这个乡村戏班。

接手戏班后,我的第一要务是克服缺人的困境,到处拉拢有艺术爱好的村民参加戏班,一时被老百姓视为不务正业的下三滥。我唯一至亲的亲人——我的母亲百般阻挠,我去哪拉拢演员,她就去哪哭闹,我用了5年的坚持,才使母亲放弃了阻止我的想法。

设备要花钱,演出不挣钱,排练就赔钱!没钱了,亲戚朋友不敢借,大小企业跑赞助,人家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不相信我;去打工挣钱贴补戏班,被人笑作傻子;一毛、五毛、一块……下乡挨家挨户去乞讨,被人看作是神经病;为了省钱,睡水泥地板,吃人家饭桌上的剩菜,穿朋友过时的衣物,全手工制作所需的乐器服装。全世界的不支持曾经让我绝望透顶,失败的失落曾经让我羞愧地不敢走在村里的大路上。

可是比起日本人在我们村制造的421惨案,惨死的戏班老前辈;比起老爷爷忠于革命,战死沙场;比起爷爷、三爷爷戍守边关、报销祖国,我受的这点苦,这点难又算得了什么!我坚信坚持必会胜利!

2007年底,看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让我萌生了拍摄戏曲影视剧的想法。一度再被村民视作笑柄。一个小学刚上完初中没毕业,从未接触过影视工作的土老冒带着村里种地的、开拖拉机的、给猪打针的、烧水做饭的家庭妇女拍电视剧,凭什么?简直是在开国际玩笑!

自学摄像技术、剪辑技术、音乐制作技术,边学边挣钱边拍戏,资金断了链,我也病倒了……戏班的老同志三百两百往这凑钱,年逾80岁,孤苦无依的老王头把自己家门口种的菜变卖了200元钱递到我的手上,批评我有困难不告诉他……

经过4个月的攻坚克难,拍出了以我自己和乡村戏班为原型创作的励志戏曲影视剧《养个儿子步成器》。得到了媒体的采访和党委政府的关注,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认可与成功的喜悦。

党委政府帮我们筹措资金,宣传文化部门帮我们购置设备,领导拿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设备、置办新衣服,15位高级职称的专家无偿提供艺术指导……

党和政府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唯有发扬祖辈的红色基因,把这个小戏班做的更好,用文艺作品去弘扬主弦律,传播正能量。

这17年来,戏班创新“红心向党 同心筑梦”的党建品牌,打造蟠龙梆子乡村文化孵化园、乡村影视基地;创作新时代主旋律涉农作品178件,下乡送演出两千余场,实现连续10年走上央视,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61项,作品网络观看量过亿次……厉害了!我的戏班!

一切冷眼与嘲笑,一次次失败与挫折都已成为过去,一个个笑话变成了神话!现在,村里的老百姓无不为我们的戏班感到骄傲,我也终于可以昂首挺胸走在村里的大路上!

总书记说“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作为新时代农民,要有新时代的风貌,展新时代的风采!通过文艺作品引导新时代农民有信仰、有价值、有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贡献力量。